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68篇
  免费   670篇
  国内免费   894篇
教育   16718篇
科学研究   6519篇
各国文化   34篇
体育   3003篇
综合类   1902篇
文化理论   67篇
信息传播   328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379篇
  2021年   622篇
  2020年   800篇
  2019年   728篇
  2018年   688篇
  2017年   640篇
  2016年   793篇
  2015年   993篇
  2014年   2290篇
  2013年   2559篇
  2012年   2843篇
  2011年   2847篇
  2010年   1862篇
  2009年   1788篇
  2008年   1767篇
  2007年   1944篇
  2006年   1816篇
  2005年   1468篇
  2004年   1195篇
  2003年   955篇
  2002年   754篇
  2001年   561篇
  2000年   375篇
  1999年   182篇
  1998年   128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7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软式排球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已进入我国,因其自身的技战术特点,在我国开展得日益广泛,有必要对软式排球的起源,发展,技战术特点进行研究,促进此项运动发展。  相似文献   
142.
对现役安徽省手球队守门员在技术、心理、战术、训练等方面存在的长处与不足进行分析,并对今后训练、技术风格形成及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3.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情报搜集、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两岸关系及体育交流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提出未来体育交流的发展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4.
本文从理论与实际运用两个层面对层次分析法计算权数的一种新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并就精确性与其它常用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5.
浅析软式排球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软式排球是一种寓竞技,娱乐和健身于一体的运动,具有较高的锻炼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对软式排球的特性,社会效应以及政府职能部门有关政策三个方面调查与分析,认为软式排球是一种积极,健康,明,科学的体育运动方式,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6.
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大学男女生跳远成绩与身体素质的关系进行了统计运算、逐步筛选并建立回归方程。其结果与男生跳远成绩相关的主要因素是 5 0m跑和原地纵跳 ;女生则为 5 0m跑和立定跳远。  相似文献   
147.
分析了PLC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阐述了高职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8.
卢存 《体育科技》2006,27(4):72-75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对比法、评分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广西成年农民的台阶指数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广西成年农民台阶指数的平均值总体上较理想,广西成年农民女子的台阶指数平均值的水平优于男子,广西成年农民台阶指数呈现高年龄比低年龄要好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9.
21世纪的到来和学报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既为学报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给学报提出了挑战.正确认识和办出学报特色,不失为对策之一.在分析了体育院校学报与普通高校学报的共性特点和体育院校学报与其他知识性期刊的不同特点基础上,探讨并指出,应从各体育院校的学科优势、地理位置优势、编辑人员优势,以及编辑过程中富有时代特征的专栏设置和文章篇目的巧妙安排上,找准定位,办出体育院校各自学报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0.
An investigation has been undertaken at St Andrew’s church, Walpole St Andrew, Norfolk, to establish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the observed stone decay to the upper parts of the six stone piers. The stone decay was first recorded in the early 1930s. The salt-contaminated masonry within the church has been shown to undergo severe salt decay during the summer, with little damage occurring over the winter months. The south aisle piers have been shown to decay 2.5 times faster than the north aisle piers. Although crystallization–hydration cycle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 rate of decay is at its greatest when the cycling is relatively infrequent. This was not the expected trend. Furthermore, it has been shown that during extended periods where the ambient relative humidity is less than 75%, the rate of decay reaches a maximum. It is the length of this ‘drying’ period that apparently has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the rate of decay and could explain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ate of decay between the south and north aisle piers. The results have serious implications for passive conservation, where it is often recommended to lower the ambient relative humidity to well below the equilibrium relative humidity of the salt contaminant, to avoid crystallization–hydration cycles. Since, at the time of building, the church was situated on the coast,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sodium chloride contamination occurred during the building process (1440–1520), particularly since the area was prone to sea-flooding at this time. Alternatively, the salt could have been applied as a treatment during the general restoration of 1897. Whatever the source of the salt, it seems likely that the ambient environment was changed by the insertion of a sealed floor in 1897, which could account for the onset of the salt dec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